德至名归千古颂,苦慕虚名一场空

北京白癜风 的治疗方法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jingyan-392913.html
05:32

思鲁

“父亲,孩儿仰瞻先贤,多见盛德者卑以自牧,隐逸山林不慕声名,鲜为人知;思睹今世,常逢庸碌之辈狂傲自擂,鲜衣怒马以博虚誉,也能名噪一时,心中甚为不解。如果说德行乃名声之本,请问父亲,以上这样的情形又该作何解释呢?”

颜之推

“思鲁,看问题不能只论一时,而要把眼光放长远。要知道,虚名纵享一时,终将有败裂的时候。

有一位世家大族的子弟,读书不过两三百卷,资质鲁钝笨拙。

然而却仗着家世殷实富贵,自己又喜欢装模作样,常常拿美酒珍玩,来结交当时的名士,而那些甘愿受他引诱的人,就争相加以吹嘘。

长此以往,朝廷也以为他的文章很有文采,还曾派他出使别国参与外交活动。

当时的东莱王韩晋明,非常喜好文学,怀疑这位世家子弟的作品,多半不是出于他自己的构思,于是设宴与他叙谈,面对面的探讨试问。宴会一整天都在欢愉和谐的氛围中度过,满席都是擅长诗文的人,当大家还在连缀音韵,提笔写诗的时候,他却很快地完成了,但风格一点也不符合他以往作诗的体制。由于当时众客们尚在各自沉吟思考,以致没有人发觉这个情况。

韩晋明回去感叹的说:‘果真像我猜测的那样!’

韩晋明又问这位世家子弟说:‘玉珽杼上终葵首,应当是什么形状?’他竟然回答说:‘珽圭头曲圆,形势像葵叶。’而实际上玉圭的顶端应当是锥形的。

韩晋明是一位有学养的人,所以当时他强忍着笑意为我解说这件事。”

愍楚

“父亲,孩儿明白了,追逐虚名,纵享一时之快,也终有败露的一天。《中庸》说:‘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

可见十斤之担难负百钧之重,千亩之田难育万顷之粮,凡事都要量力而行,自然之道,方是最胜之道啊!”

颜之推

“愍楚,你理解的很好。而至于帮子弟修改润饰文章,来作为他们声名身价的评量依据,是非常不好的事情。

一则是对他们的帮助不可能持续不断,到 子弟们一定会露出实情;二则是学习的人以为从此有了依靠,就更加不会勉力精进了。

为父接着为你们讲一件类似的事情。北齐都城有一位少年,奉命出任襄国令,颇能自勉笃行。

对那些留意公事并尽心办理的人,常常加以安抚救助,以此来为自己求得好声响。凡是遇到有被遣派的兵役,就一一和他们握手送行,有时还赠送他们梨、枣、糕、饼等食物,几乎每个人都能得到他的赠别。

临行前,他还对兵役们说:‘上级命令烦劳你们,我心中有所不忍;你们一路上,难免会有饥渴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食用我给你们的东西。’他的一番体恤关怀,让民众们无以言表。

后来这位少年迁升为泗州别驾,这方面的费用逐渐增多,不能事事都辨理得很周到,一旦被发现有虚假的情况,不管是哪一方面都很难再继续下去,以至于他以前积累下来的功绩,也因此而丧失败坏了。”

思鲁

“父亲所言极是,孩儿一定引以为戒。父亲,既然世人易因虚名而戚戚汲汲,耽染一生,何况是身死形灭之后,浮名如虚幻一般,了不可得,为何圣人依旧大力宣扬教化,劝勉世人要建立美好的声名呢?”

颜之推

“思鲁,关于这个问题,曾经也有人向我询问过,他说:‘一个人的精神形体消灭以后,他所遗留下来的声名和别人对他的评价,就好像蝉、蛇脱落下来的壳、皮,鸟兽走过留下的痕迹一样,与故去的人又有什么关系,然而圣人为何还要拿声名来当作正名定分的礼教呢?’

我回答他说:‘这是为了劝勉人向善。劝勉人建立好的名声,就可以获得向善的果实。

况且,如能劝勉一人成为伯夷,就会为成千上万的人建立清廉的风范;劝勉一人成为季札,就会为成千上万的人建立仁爱的风范;劝勉一人成为柳下惠,就会为成千上万的人建立坚贞不移的风范;劝勉一人成为史鱼,就会为成千上万的人建立正直的风范。

所以圣人希望前人留下的这些美名善誉,能够在世间承传下去,永不断绝,圣人的这种做法,眼光又是多么地弘远呢?

普天下所有的人,没有不爱慕美名的,圣人也只不过就着人民的实际情况来引导他们向善罢了。可见,父祖遗留下的嘉名美誉,确实无异于给子孙遣留冕服屋宇等物了,从古到今,获得这种庇荫保护的后世子孙已经很多了。

说到行善建立美名这件事,就好比盖房子、种果树一样,当人们活着的时候,固然可以获得它带来的利益,即便是已经故去,也还可以为后人遗留下恩泽。世间一些急于求名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好像有了美名,就可以与灵魂同时升天,与松柏并茂似的,这种想法,是多么地让人疑惑不解呢!’”

思鲁

“父亲,孩儿明白了。圣人名教,本是为了引领好的社会风范,不仅可令人实获其利,还可润泽后世,用意至为深远。孩儿立志师仿先贤遗风,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不辱先祖。”

愍楚

“感恩父亲教诲,孩儿也当谨记于心。”

原文

《颜氏家训》名实第十

颜之推

有一士族,读书不过 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共吹嘘。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疑彼制作,多非机杼,遂设宴言,面相讨试。竟日欢谐,辞人满席,属音赋韵,命笔为诗,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韵。众客各自沉吟,遂无觉者。韩退叹曰:“果如所量!”韩又尝问曰:“玉珽杼上终葵首,当作何形?”乃答云:“珽头曲圆,势如葵叶耳。”韩既有学,忍笑为吾说之。

治点子弟文章,以为声价,大弊事也。一则不可常继,终露其情;二则学者有凭,益不精励。

邺下有一少年,出为襄国令,颇自勉笃。公事经怀,每加抚恤,以求声誉。凡遣兵役,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云:“上命相烦,情所不忍;道路饥渴,以此见思。”民庶称之,不容于口。及迁为泗州别驾,此费日广,不可常周,一有伪情,触涂难继,功绩遂损败矣。

或问曰:“夫神灭形消,遗声余价,亦犹蝉壳蛇皮,兽迒鸟迹耳,何预于死者,而圣人以为名教乎?”对曰:“劝也。劝其立名,则获其实。且劝一伯夷,而千万人立清风矣;劝一季札,而千万人立仁风矣;劝一柳下惠,而千万人立贞风矣;劝一史鱼,而千万人立直风矣。故圣人欲其鱼鳞凤翼,杂沓参差,不绝于世,岂不弘哉?四海悠悠,皆慕名者,盖因其情而致其善耳。抑又论之,祖考之嘉名美誉,亦子孙之冕服墙宇也,自古及今,获其庇荫者亦众矣。夫修善立名者,亦犹筑室树果,生则获其利,死则遗其泽。世之汲汲者,不达此意,若其与魂爽俱升,松柏偕茂者,惑矣哉!”

颜之推

单字介,北朝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祖父名见远,博学有志行,南齐和帝时,官至录事参军,兼御史中丞。父亲名协(亦作勰),幼孤,依赖舅氏养育成人。博涉群书,工于草隶飞白,荆楚之间的碑碣,都是他亲手所写。官至梁湘东王镇西府咨议参军。世代攻治《周官》、左氏学。颜之推于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公元五三一年)生于江陵(今湖北江陵),早传家学。十二岁时,适遇湘东王自讲庄、老,颜之推便预为门徒,只因谈玄说虚,并非所好,仍然归习礼(《周官》)传(《左氏传》),博览群书,无不赅洽。初仕梁,为湘东王参军,后入北齐,任中书舍人。复因颜之推聪颖机悟,博识有才辩,应对闲明,又善长于文字,为尚书左仆射祖珽所赏识,后官至黄门侍郎。齐亡入周,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太子召为文学,深为礼重,不久因病终。颜之推生有三子,长子名思鲁,次子名愍楚,三子名游秦,表不忘本之意。颜之推身处乱世,所更非一,见闻既多,感慨系之,乃就所悟所得,笔之以教家人。著有文集三十卷,家训二十篇,并行于世。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fery.net/afhhy/363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