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国姓是李,“鲤”和“李”谐音,因此鲤鱼在唐朝是很尊贵的,老百姓不能吃鲤鱼。这在唐代段成式撰写的《酉阳杂俎》中有记载,“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卖者杖六十”,不能吃也不能卖,谁敢贩卖就要打六十大板。
而在唐诗中大量引用关于鲤鱼的典故,有:“鲤跃龙门”“孔鲤过庭”“琴高乘鲤”等,体现了一种独特的“鲤鱼”文化。
鲤跃龙门
鲤跃龙门源于鲤鱼跳龙门的传说。传说鲤鱼跳过龙门以后就会变化成龙,升天而去。比喻逆流前进,勇往直前。在唐诗里,“鲤跃龙门”常常被诗人们用于中举、升官的良好祝愿。
如:唐朝李白在《赠崔侍郎》中写道:“黄河二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说的是居住在孟津(孟津位于今河南省中西部丘陵山区,北临黄河)的鲤鱼,来到龙门。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留个黑疤,回来还是和普通的鱼一起作伴。
此外,还有唐朝方干的《漳州阳亭言事寄于使君》:“鲤鱼纵是凡鳞鬣,得在膺门合作龙。”
唐代佚名的《河鲤登龙门》中有:“得名当是鲤,无点可成龙。”
唐代李咸用在《送黄宾于赴举》中写道:“澄潭跃鲤摇轻浪,落日飞凫趁远樯”等等。
孔鲤过庭
孔鲤过庭源自《论语·季氏》。说的是孔鲤接受父亲孔子的教导,后来常指晚辈接受长辈的教训。
唐代李中写的《献中书汤舍人》中有:“銮殿对时亲舜日,鲤庭过处著莱衣。”莱衣,是花衣服;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的老莱子特别孝顺,七十多岁了,还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花衣服,像小孩子一样戏耍,让父母看了很开心,形容子女想尽办法让父母心情愉悦。诗中表达了听从长辈教导,孝顺长辈。
此外,还有唐代刘禹锡写的《酬郑州权舍人见寄二十韵》中有:“鲤庭传事业,鸡树遂翱翔。”
唐代杨汝士写的《宴杨仆射新昌里第》中有:“文章旧价留鸾掖,桃李新阴在鲤庭。”等等。
琴高乘鲤
琴高乘鲤源自西汉刘向撰写的《列仙传》。一个叫琴高的赵国人,得道成仙,他的坐骑是红鲤鱼。书中还记载一个叫子英的,乘坐鲤鱼升天成仙。后来乘鲤、驾鲤多用来指得道成仙。
唐代李商隐写了一首《板桥晓别》“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这是一首与情人的别离诗。诗人前两句描写了离别时的场景,回头望高高的城楼,银河渐渐西落,长亭的窗户下,荡漾着微微的波澜。然后,写即将乘舟离去,就像那水仙乘赤鲤飞升,这极具想象,充满了奇幻色彩。
此外,还有唐代李群玉写的《洞庭风雨二首·其二》中有:“羽化思乘鲤,山漂欲鳌。”
唐代王贞白写的《送芮尊师》中有:“他年控鲤升天去,庐岳逋民愿从行”等等。
其实,在唐诗中,也有不少诗人是吃了鲤鱼的。如:唐代白居易写的《舟行(江州路上作)》中有:“船头有行灶,炊稻烹红鲤。饱食起婆娑,盥漱秋江水。”大米饭、红鲤鱼,诗人吃饱了。
还有,唐代王维在《洛阳女儿行》中写道:“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黄金盘里面盛着制作得十分精细的鲤鱼菜肴。
撰写《酉阳杂俎》的段成式是生活在中晚唐时期。或许,不准吃鲤鱼这样的规定,是从那时才规定的;而在唐朝的早期是没有这样的规定吧?您认为是不是这样的呢?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意见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