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味那个老店,那笼包子

文/阿遥

都知道北方人爱吃面食,但真正讲究的面食其实在江南。就说这包子。

小笼包,杭州有,苏州有,无锡有,上海有,镇江有,扬州更有。都是包子,却各有各的特点。普通的是鲜肉的,讲究的则是蟹粉的。无锡的偏甜,有人吃不惯,但细品,甜出头咸收口,鲜香适口,很有味道;上海南翔、王家沙做得也精致,特别值得夸赞的是配一小碟切得细如松毛的姜丝,让姜与肉在嘴里调配,解腻,提鲜。包子皮,江南的多用烫面,皮儿薄;扬州的却是发面的,虽然厚点,但暄嫩松软,馅儿更是极尽工巧:三丁包、五丁包、三鲜包、雪菜包,等等等等,面香与馅儿的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几近一种艺术的和谐。难怪乾隆皇帝下江南每次都要驻跸扬州,除了冲扬州的美女,很大程度——我估计跟我一样——冲包子去的。早上在御码头河边冶春园的柳荫下,几笼什色包子,一壶清茶,一碟烫干丝,享受吧!

的包子自不必细说,江南的角角落落,饮食中无不显示着高超的文化。那年初冬,在苏南一个县级市丹阳,我“发现”了一种包子,颇不逊色。丹阳不是头一次去了,在那里参观过田野中矗立的南朝陵墓石刻天禄和麒麟,拜访过近代美术大家吕凤子先生的故居,却没有进过这家号称百年老店的金鸡饭店。

接待我的就是吕凤子先生的嫡孙吕存先生。我一到,他就提到有一家蟹黄包子很好,要请我吃。我于是惦记上了。直到我离开的前一天早上,我们才安排出时间,他骑自行车带着我,穿过老城的南门大街,拐到闹市街口的金鸡饭店。店堂要说有什么特色,就是一进门就感觉到是早已变成国营的老店。吕存去前台买票,一笼包子,两碗大麦粥。笼端上来,比扬州苏州的小笼大一号,十个小包子稀稀拉拉散布在笼里。我轻轻夹起一只,里头的汤汁把包子坠成了一个小兜。我一手用筷子,一手用勺托着,咬开一点,吸一口汤汁,一股鲜味顺喉而下,肥瘦搭配得当的鲜肉和适量的蟹黄,咸中带甜,香里透鲜,让齿颊和舌头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我冲吕存先生叫道:“你要少了!”他稳稳地说:“你先吃吃看。”等两人把这十个小包子干掉,我再也吃不下了。幸亏还有一小碟姜丝和香醋解腻,幸亏只搭配了一碗清爽的大麦粥,要是再点上这家饭店的另一特色——肴肉面,还真招架不了了。看来他心里有数。事后我才晓得,那小包子,十块钱一个,着实有点心疼吕先生的钞票。

吃汤包要有技巧,不会吃的,过去有个笑话:能烫了后脊梁。吕存的夫人小庆姐姐给我讲了她舅舅在金鸡饭店吃汤包的故事:那位从北京回乡的老教授,眼神不好,手脚也不灵便,把包子里的汤吃得天上地下衣服上到处都是,就是没有一个完整地吃到嘴里。她绘声绘色的描述把我笑翻了,想象着老伯伯手忙脚乱的窘迫样。颇爱美食的老伯,当时肯定一肚子气。

回京后才想起问吕存,金鸡饭店除了包子和肴肉面这些早点,还有没有正餐。他说当然有,拿手的是丹阳四大名菜:冰糖蹄膀、蟹黄狮子头(又叫一刀不斩狮子头)、高装细什烩,还有塘鳢鱼炒粉丝。

我后悔怎么才发现这家老店。看来非得再去不可。

再访补记

年谷雨刚过重访丹阳,距离上一次一晃七八年了,这座城市正在大跃进般地拆改老城。老城里的街巷,成片成片地消失,听说已经拆到金鸡饭店的后身了。就在前往饭店的路上,都不知道它是否还健在。我的舌头和食指都有些着急,但也无法挽救狂澜,只想抓紧去抢拍几张店面、店堂的片子。当然,吕存先生夫妇又在这里安排了一次早餐,这回吃肴肉面。

丹阳的肴肉跟镇江的不同,尽管同样是用硝烧出来的,但丹阳取的是猪肩部的“老鼠肉”:一根细骨头戳着一坨肉,瘦而细嫩,又有嚼头,窃以为比镇江肴肉好吃得多。切一盘肴肉,配在滑爽的红汤面里,这就是肴肉面,吃起来香而不腻,果然不愧为这家店的招牌之一。

的蟹黄包子——特制鲜加蟹汤包,已经涨到二十元一只了。我说不要,吕先生还是点了两只。这家店敢于如此开价,也是源于它的不惜工本,点两个包子,照样现包现蒸。夹上几根细细的姜丝,点几滴香醋,轻提慢咬伺候这只小包子。可是一想到它的价钱,我就像是吃金子一样,几乎不敢品出包子味儿了。

最经典的搭配是大麦粥。丹阳人有爱喝大麦粥的传统,不管吃什么荤素饭菜,特别是油腻的, 一定要有一碗稀溜溜的大麦粥“封口”,才舒服,才顺溜,才不爱渴。丹阳籍的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虽然早年就离开家乡了,但是他家把这个习惯带到北京并保留了几十年,每年老家的亲戚都要给他寄上家乡特产的大麦粉。现在分析,大麦粥真是健脾滋阴、很健康的食品。

我了解到,这家饭店虽然没有百年,也真有八十多年历史了。它的前身是民国十九年(年)开业的私立锦记饭店,地点在夥巷,抗战期间停业。胜利后的年合股重开,改名金记饭店,迁到贤桥附近的现址,如今叫新民中路。年公私合营,继而又转为国营,这是毫不稀奇的历史,全国都一样。年建了大楼之后重张开业,才更名为金鸡饭店。从店名到地名,都越变越大众化。好在它的内核,也就是它的美食,还保留了精致的味道。丹阳人的舌头还是要求高的。

这是我在金鸡饭店吃的 一次吗?饭店大楼的背后,已经成一大片废墟了,饭店的命运会怎么样呢?相信懂得美食的丹阳人,不会让它消失吧——不仅为了美食,而是一缕城市的印记,城市的记忆——这只金鸡,这个老店。

(摄影阿遥)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fery.net/afhgx/2419.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