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家乡,年年有鱼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较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50403/y4vd7i7.html

每年年关将近之时,故乡的炊烟总是从记忆深处袅袅升起,勾起人们深深的“莼鲈之思”。家乡的味道,是味蕾上的乡愁。每逢佳节,那些熟悉的味道总是在舌尖上萦荡,历久弥新,让人魂牵梦绕,无法释怀。

我的家乡在鲁北平原,黄河边上。小时候,春节的年味一进腊月就开始浓厚起来。家家户户扫屋除尘,刷锅盘灶,处处洋溢着迎新春的喜气。年集上人头攒动,人们大包小包采购着过年的物资,空气中弥漫着鞭炮的硝烟味道。村庄里家家户户的炊烟从早飘到晚,空气里有炒花生、瓜子的味道,有炖肉、炖骨头的味道,有蒸馒头、蒸年糕、蒸豆包的香气,更有烈火烹油、炸肉炸鸡炸鱼炸丸子的香气。

在家乡过年,腊八节的一碗腊八粥,小年夜的一碗肉汤,除夕夜和大年初一早上的水饺,都是必不可少的美食。正月初二开始,陆续有亲友拜年,餐桌上的佳肴美味,也空前地丰盛。在“扳倒井”清冽的酒香里,一盘芹菜炒肉,菜椒炒肉,一盘葱炒鸡蛋,一盘凉拌豆腐皮,都比平常日子里多了些滋味。

“无鸡不成宴,无鱼不成席”。在鲁北平原百姓过年的餐桌上,鸡和鱼这两道大菜是必不可少的。鸡和鱼在传统文化中都有着非常吉祥的寓意,鸡与“吉”谐音,寓意“吉祥如意”,鱼与“余”谐音,寓意“年年有余”。而且很多地方上菜讲究的是“鸡打头,鱼打尾”,象征着一年中以“大吉大利”开个好头,“富足有余”完美收尾。

黄河水流过的鲁北平原,到处都是河沟水塘,这些水里生长的鲤鱼、鲫鱼、草鱼、鲢鱼、黑鱼、鲶鱼、白条鱼、泥鳅等等,肉质鲜美,营养丰富。

家乡人爱吃鱼。本地风俗里,如果有媒人介绍亲事成了,必定要用两条大鲤鱼答谢——那是人们认为拿得出来的最贵重的谢礼。

家乡人会抓鱼。生长在黄河岸边的孩子,男孩子从小就会下河摸鱼。成年人则会制作各种捞鱼的工具,有埋在小河沟里的地笼,有抄鱼的抢网,还有打鱼的渔网。父亲喜欢用渔网去打鱼,我小时候,经常提着小桶,跟在他身后,在河沟湾塘边的草丛里,亦步亦趋地捡拾着网上来的那些蹦蹦跳跳的小鱼。

父亲做的鱼特别好吃。每年春节前,都要去集市上买几条又大又肥的鱼待客。刺多的鲢鱼不怎么受我们欢迎,我们喜欢吃的是内质肥美的鲤鱼和草鱼,还有长长的刀鱼。他把买回来的鱼,去鳞去五脏,切成一块一块下油锅炸。

炸年货的时候,先炸肉炸鸡,最后才炸鱼。切成小长方形的刀鱼,切成大块的草鱼,成条的鲤鱼,裹上一层鸡蛋粉糊,在滚烫的油锅中翻腾,香气四溢,把小孩的馋虫都勾出来了。

炸好的鱼块,色泽金黄香气诱人。它们被放在用绳子吊在房梁上的筐里,上面盖上笼布,以防猫鼠偷食。然而,那吊在半空中鱼香的诱惑,吸引着嘴馋的孩子们,瞅准没有人的时候就会踩着板凳上去偷偷拿几块吃。

过了大年初一,家里开始来亲戚了。招待宾客的宴席上,作为最后一道菜端上桌的是炖鱼块。汤中放醋和葱姜,水开后再放入金黄的鱼块,小火慢炖,出锅时再撒上一把青白相间的蒜苗末和香菜末,鱼汤特有的香味就随着热气飘满了屋。鱼肉鲜嫩,汤汁酸中带甜,入口入喉,令人回味无穷。

炸鱼块还有一种吃法,是把炸鱼块装盘,下面放上葱和切好的姜块,上面淋上酱油醋,放在蒸锅里大火蒸透,出锅时同样放蒜和香菜末,味道一样鲜美。

我离开家乡三十年,在大大小小的饭店里,吃过很多做法各种各样的鱼,酱焖、红烧、葱油、清蒸……但是我总是觉得没有父亲做的那种鱼好吃。

记得那年夏天回乡,因为怀孕胃口变差,吃什么都没有滋味,就想吃父亲做的鱼。不年不节的,父母就忙活了半天,真的为我做出了一碗炖鱼块。

知我不爱进厨房不擅烹饪又厌油炸烟熏,每年春节前,父母总是会多买回几条草鱼鲤鱼,收拾干净一并炸好了,待我回家时装上一大袋,给我拿回自己家慢慢吃。我慢品细尝,感觉舌尖上翻滚的,除了来自家乡的味道,还有一份亲情的牵念。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年又一年的春节过去,父母都已过古稀之年。年年炸鱼,父亲仍然守在灶火前,炊烟袅袅中,那幅画面,成为我心中永恒的温暖。

《晋书·张翰传》中的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在黄河边长大的我,不识江南莼鲈的滋味,却在春节到来时,格外想念黄河边上的家乡,和年年萦回在记忆中的鱼香。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fery.net/afhgx/8967.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