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鱼养殖的技术要点及常见方法
黑鱼养殖的技术与方法是什么?
乌鱼,又名乌鳢,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水产养殖户的青睐。然而,黑鱼养殖的成功离不开一系列科学的技术与方法的掌握。本文从池塘的准备,苗种的选择,饲料的管理,水质的控制,疾病的防治,以及日常的管理等几个方面,介绍了黑鱼的主要养殖技术。
I.池塘的准备工作**1.选址和规划**黑鱼塘的选址要选在水源充足,水质好,排灌方便,交通方便,远离污染源的地方。池塘的面积根据养殖规模而定,一般建议每公顷水面放养成鱼尾以上,这样既能保证水质,又能给鱼提供充足的空间。池塘整治**池塘底应平整,然后铺上一定厚度的淤泥(约20~30cm),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有机物质的分解。同时,为保证水质的快速调控,还应加强进水及排水系统的建设。为防止黑鱼逃逸,防止天敌侵入,池塘周边可设置围栏或网箱。*放养前要彻底消毒池塘,一般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全池泼洒。在消毒结束后,可以适当的施用有机肥(如畜禽粪便等),增加浮游生物量,给黑鱼提供天然饵料。
鱼苗的选择与放养*1.选择健康、干净、无疾病、无损伤的乌鱼鱼苗。为了避免购买带有病菌的鱼苗,请到信誉良好的养殖场或繁育中心购买。*放养时间*一般可以在春季水温稳定在15℃以上时进行放养。放养前需对苗种进行适应驯化,如逐步用池水代替运水来减轻胁迫。养殖密度要根据塘况、管理水平及饲料供给灵活调整。在养殖初期,可适当加大密度,随着鱼体的生长,适时分池或调整密度,才能保证乌鱼的生长速度及成活率。
*黑鱼属于肉食性鱼类。饲料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素,是黑鱼生长所必需的。*投喂要遵循定时、定点、定量的"四定"原则。根据气候条件,水温,鱼类的活跃度及投饵灵活性等因素,可适当调整投喂量。通常一天2-3次投喂,分别为早,中,晚。由动物性饵料到配合饲料的过渡应逐步进行,防止黑鱼因适应不良而拒食。初期可加入少量配合料,以后逐步加大配合料的比例,直到完全替代。
水质控制**1、定期更换水***根据水质状况定期更换水,使水质保持清洁。一般情况下,每隔7~10天进行一次换塘,每次换塘总水量的1/4~1/3。在换水的时候,要注意水温的不同,以免影响黑鱼的生长。*定期对池塘水质进行监测,如:溶氧,pH,氨氮,亚硝酸盐等。根据养殖密度及气象条件,合理运用增氧机,增加水体溶解氧浓度,促进黑鱼的生长与代谢。
五、病害防治**1.有针对性的防治**坚持“有的放矢,防治结合”的方针,从改善水质,合理投饲,定期消毒等方面来改善黑鱼的体质,增强它们的抵抗力。**一旦发现病鱼,应立即将其捕获,以明确病原种类及发病程度,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药物治疗*在用药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兽医的指导意见,选用高效、低毒、无残留的药物,避免药物残留对鱼的品质及食品安全产生影响。
六日常管理*每日早晚巡塘一次,观察黑鱼的活动、摄食和水质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加强对水禽和蛇类天敌的防范,对池塘周边设置防护网等措施。记录和总结**要做好放养时间、数量、饲料量、换水量、疾病预防等方面的饲养记录,以便对所学到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养殖技术和管理方式不断得到优化。
总之,从养殖池塘到日常管理,必须掌握一套完整的养殖技术与方法。只有科学、合理地应用上述技术与方法,才能保证乌鱼的健康生长与高产。希望上述内容能够对黑鱼养殖者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图文新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