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雾气缭绕的阔叶林,照射在胡广山岩上。金丝猴和猕猴带着自己的族群开始在树梢穿行,采食树叶。躲在树洞里的果子狸惊醒了。一只还没回地穴的小竹鼠正在张望。森林边的山坡草地上,斑鹿群悠闲地吃草,躲在灌木丛后的赤麂不时探出头张望,而秀丽漓江鹿群缓缓地往湖边踱步。一群野猪从阔叶林中走了出来。雾气随风渐散,金色的光线铺满大地。喀斯特丘丛中传来人类的呼喊,回荡山间。
在白面山南面的半山腰,“白莲洞人”走出了岩厦。青壮年手里拿着石器、竹木棒和弓,有些腰间绑着一个兽皮口袋,往远处的丘陵灌丛和草坡走去。老人、抱着小童的妇女,带着一群稚气未脱的少年走进森林。持续的坏天气后,白莲洞人储存的食物所剩不多了,大家商量好了,各自去狩猎、采集、渔猎,以补充更多的食物。
白莲洞位于柳州市南郊莲花山上,出土了大量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磨制石器。摄影╱李玉祥
白莲洞的猎人们常去草坡狩猎,胆小的赤麂早已躲得没有踪影,斑鹿群也机警地四散开。但一头小斑鹿成为猎人的目标,他们紧跟着它跑了很远。
身着树皮裙的女人带着儿童走到森林里,她们是天生的采集者,总是知道不同的季节在哪里能找到可口的食物。树上的果实、灌木的嫩叶、草地里的浆果、刚出来的新笋、蕨类的块根、枯叶下面的菌菇都是她们眼中的美味。女人们把采到的食物用宽大的树叶或者兽皮包起来,孩子们的小嘴被浆果染成了红色、紫色。
烈日下的人群走到了大龙潭那头的龙山。少年们一头扎到潭水里,老人绕到山脚仔细查看后,决定在这里停歇。因为连日下雨,离白莲洞较近的那处营地,洞内积满了水无法使用,这处岩厦叫作鲤鱼嘴,老人们说这里的水冬暖夏凉,螺蚌丰富,鱼也特别肥美。这时,一个少年拿着木棒在水里一阵扑腾,随即递给旁边摸螺蛳的女孩一条被打晕的大鱼。老人在洞口的浅水里翻弄一会,找到了一只龟。
太阳渐渐落山,采集的队伍提前回到了白莲洞中,她们把今天的晚餐铺在火堆旁边,儿童在山腰上远远地呼喊着远方狩猎回来的队伍,他们捕到了那只小斑鹿。
白莲洞人的一天过去了……
在距今数万年前,柳州先民是如何为生存奋斗的?上述场景是我们想象中“白莲洞人”的生活画卷。
白莲洞遗址古生态环境的复原展示了柳州先民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奋斗史。摄影╱李玉祥
年裴文中考察广西后提出旧石器与新石器时代之间存在中石器文化之说。年,裴文中、贾兰坡带领中科院古脊所华南调查队,在广西发现了柳州白莲洞等古人类遗址。此后,广西这片气候温暖、喀斯特洞穴广布的古人类生存之地,发现了众多著名的古人类遗存,包括距白莲洞遗址2公里的“柳江人”遗址。而与白莲洞人密切关联的柳州市南1.5公里的鲤鱼嘴遗址于年被发现。
迄今,白莲洞遗址出土了古人类牙齿化石2颗、动物化石多件,石器多件,以及螺蛳壳堆积;发现了火坑2处。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过渡时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三个不同的文化时期,时间跨度大约从距今年到距今年。其二期文化中,出现了磨刃石器、磨制骨角器、两件似可作为点播工具的穿孔“重石”和一件仍附有许多红色矿粉的研磨器,代表了一种从旧石器时代文化向新石器时代文化过渡的形态。与白莲洞遗址极为相似的大龙潭鲤鱼嘴遗址,则发掘有大量螺壳堆积,砺石石器、燧石小石器和粗、细绳纹陶器等各期遗存,时间跨度从至6年,较白莲洞文化略晚。
▲白莲洞遗址堆积拥有连续完整的层位,解决了中国考古学上旧石器文化如何经中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长久不解之谜。摄影╱严跃新
白莲洞遗址和鲤鱼嘴遗址同处一个不大的范围内,二者无论在古生态环境、文化源流及人种渊源上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文化承继性明显。在这两个文化的后期,花粉组合中出现了较多禾本科花粉,昭示着原始农耕的发轫。
白莲洞古人类遗址和鲤鱼嘴遗址的白莲洞文化受到了考古学家们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