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浪讨海为渔生
海洋渔业历来是濠江区传统支柱产业,自古有“耕三渔七”之说。古代还设有渔课,渔人也须缴纳课金。濠江区濒临南海,旧时有疍家人以船为居,讨海为生。
虽后来疍家人上岸融入陆上生活,但“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讨海”也成为历代濠江人的一种谋生门路。“砂产美士,招多健儿”,这说的是旧时濠江的砂浦都和招收都,“此地负海,多产精兵”,明清时期,沿海盗寇猖獗,历史环境造就了濠江人勇于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
海洋渔业是濠江区传统支柱产业,自古有“耕三渔七”之说濠江区域的渔港主要有达濠渔港和广澳渔港。达濠渔港有三百多年历史,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渔港,是国家一级渔港培养对象之一。年饶宗颐《潮州志?实业志?渔业》中记载,潮阳渔业依据捕鱼地点可分为内河近海远洋三类。海洋渔捞以海门、达濠为盛。达濠港是渔业要区,但受水域和水深影响,渔捕期在秋末至翌年夏初。达濠水产制造业颇盛,以鱿鱼墨脯为著,有养殖场十余处,濠江两岸塭地约二百四十亩。渔民们根据不同时令用不同的方法捕捞海产濠江人讨海的方式有“敲罟(gǔ)”“牵罾(zēng)"“放搁”等,根据时令捕捞不同的海产。
“敲罟”是旧时讨海人釆取的一种分工捕捞方式,“敲罟”船队中有“罟公”“罟母”各一艘,主要作用是定好敲罟点、指挥放网收网,围成一个圈,通过敲击木块,利用声波震晕石首鱼类(如大小黄鱼)再进行捕捞。“敲罟”是潮汕地区常用的一种传统渔法,但这种捕捞方式因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已于20世纪60年代被禁止。
最常用的是“牵罾”。牵罾需两船协同执行,外海作业,两船海面联系全凭经验,听从舵公指挥,白天用手语,夜间用火光,收网则同时收纲而起。在木帆船时代,达濠渔港有名的舵公大多出自马滘,老渔民们对观测天气、张帆掌舵、追猎鱼群都相当有经验。
捕捞不同海产,出海的时间段也不同,捕鱼作业一般在傍晚结队出海,利用海风张帆飘行,沿途工作,天明而归,捕获的鱼类有那哥鱼、巴浪鱼、红鱼、马头鱼、乌鱼、黄鳍、黄花鲷等。
濠江民间歌谣《百鱼歌》中提及的鱼类就非常丰富。讨海除了海洋捕捞,还有海水养殖。濠江出海口盛产鱼虾,渔民们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养殖蚝、蚶、薄壳等。近海养殖如捞薄壳,须得潜入海水之中作业,浸泡数小时之久。这对讨海人的年龄和身体条件也有较高的要求。为了提供最新鲜的海产,讨海人常常起早摸黑,他们风吹日晒,用简单的食物果腹,用双手和汗水迎风搏浪,去换取一份得来不易的酬劳。
夏季长达三个月的休渔期一过,红头船又迎着第一缕朝晖纷纷驶向广袤大海,船上红旗迎风招展,像讨海人对大海的热烈期盼。当渔船捕捞满载,趁潮返港,渔民们到龟山时开始吆喝呐喊,夜号声声,火光熠熠。海面艘舶鳞编,檣橹之声不绝。船只一靠岸,后勤渔工便开始忙碌,那些摆满码头的新鲜海产,就是对渔民们辛劳的慰籍。
豁达质朴的讨海人,沐浴晨曦和煦的阳光,披戴黄昏绚丽的彩云,朝出暮归,用他们的汗水书写着沿海渔人的辛劳与坚韧。来源:濠江宣传
濠江法院
努力让人民群众
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
感受到公平正义
原标题:《:搏浪讨海为渔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