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讲究大同的民族,对于外来文化也有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几千年来,很多优秀的外来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但无一例外地都被本土文化潜移默化。
就以个人信仰来说,时至今日,我们身边至少有“释道儒”三个主要流派,其中道家和儒家都是纯粹的本地文化,释则是来自古印度的佛教。其中的道家文化,至今在民间还有非常深厚的影响。
很多人对于道家的印象,主要就在于各种神仙的传说,固然,我们熟知的各种神仙,基本都源自道家。但如果我们真的开始认识道家的话,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伦理相关的问题。
比如,在道家里,就有一个很重要的禁忌叫“四不食”,意思很简单,也就是道家人不能进食的四种食物。
或许有的朋友会不置可否,世界上的食物何止千万,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饮食习惯,道家如果认为某些食物不能吃,那或许也是道家文化里的独特了。
这么理解显然是不对的,道家的“四不食”的真正含义,如果是外国人是很难理解的,唯有我们中华民族,只要听到四不食的解释,就会发出会心一笑而极力赞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四不食”:
我们都知道,道家是由先秦时代的老子李耳所创立,但道家一开始并没有“四不食”之说,“四不食”是后世的道家张天师张道陵所设。
这张道陵张天师是汉留侯张良的九世孙,中年出家修道,相传得到了太上老君的亲授,后来才被尊为“天师”。张天师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就是四种动物不能吃,它们包括:牛、狗、大雁、乌鱼。
这四种食物在我们现代人眼里,都是非常有营养的食物,最难得的是它们味道鲜美,为什么道家却独独不能吃它们呢?
四不食之一:不吃狗。
狗是我们圈养最普遍的一种动物,几乎在所有人心目中,狗就是忠诚的代名词,我们常说“狗不嫌家贫”,即使主人家徒四壁无力喂养,狗也会不离不弃地守护主人家。
为什么道家“四不食”里有狗呢?这就是道家文化和中华文化的体现了,道家在古代就有“忠孝之道”的隆誉,在很多道家典籍里,也有“天下之事,忠孝诚信伟大”、“仙经万卷,中孝为先”的描述。
“四不食”之二:不吃乌鱼。
乌鱼又叫黑鱼、柴鱼,在我们民间,它被称为“孝鱼”,因为乌鱼在产卵的时候会停止进食,视力却在产卵后显著下降,甚至到了不能觅食的地步。
于是,一些刚孵出来的有效乌鱼就会回游到母鱼的嘴里,宁愿自己成为母亲的食物也不希望母亲被饿死,还有比这个更孝顺的吗?
而道家也推崇百善孝为先,甚至将孝义也当成一种修行,晋朝修道大师葛洪就告诫弟子,想要修道成仙,首先就要有忠孝之心,有仁信之本,如果这些德行不够,即使一门心思修道炼丹,也不能登堂入室。
“四不食”之三:不食牛。
时至今日,“牛”这种动物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的影响力逐渐下降,但在农耕时代,牛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绝对主力。在多个封建朝代里,都曾有过明确的“禁杀牛”法令。
实际上,牛除了帮助人们耕种之外,它性格温顺而任劳任怨,我们现在形容一个人勤品德时,就会说他是“老黄牛”。
道家不食牛的说法,至少有三重意思,一是体恤牛儿为人类耕种的劳苦之功,二是赞扬牛儿老实厚道的品德,三是道家始祖老子曾“骑青牛出关”的传说,这三点综合之后,道家不食牛也就理所当然了。
“四不食”之四:不食大雁。
如果说前面的狗、乌鱼、牛三种“不食”都和人们比较“近”的话,大雁和人们的关系就比较疏远了。
为什么道家不食大雁?因为大雁虽然是一种群居鸟类,但它们对于爱情和婚姻是无比忠诚的,一只大雁的一生只有一只配偶,绝对从一而终。
因为大雁有千里迁徙的习性,在迁徙途中会遇到很多突然的灾难,如果一只大雁不幸陨落了,剩下的一只大雁就永远成了孤雁,至死也不会“再娶”,且在迁徙的过程中是不是发出悲鸣。
在我们中华文化里,对于大雁也是评价甚高的,诸如临空折翼、雁足传书等等。传统婚娶礼法中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纳征)”,前五种都源自大雁相关的文化。
总的来说,道家四不食包括的狗、牛、乌鱼和大雁。其中的含义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粹,狗的忠诚、牛的勤劳、乌鱼的孝义,大雁的坚贞,无一不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也难怪外国人是难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