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鳥鼠同穴之山,其上多白虎、白玉。渭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其中多鰠魚,其狀如鱣魚,動則其邑有大兵。濫水出于其西,西流注于漢水,多魮之魚,其狀如覆銚,鳥首而魚翼魚尾,音如磬石之聲,是生珠玉。鸟鼠同穴之山,渭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鳋鱼,其状如鳢鱼,动则其邑有大兵。
鳋鱼图据说鸟鼠同穴山流向渭水的水里,有着许多鱼,这种鱼名字叫做鳋鱼,这种鳋鱼最终进入不了渭水——不知为啥,反正进不了。
而一旦这种鱼顺着河道进入渭水,或者再从渭水里流向黄河, 是灾祸的事情——因为,鳋鱼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发生大规模战乱。
鳋鱼身宽头小,从头顶开始高高隆起,过渡到背部;体侧扁平,像是一片菱形的树叶。它浑身的鳞片细密而坚硬,每一片都呈扇形, 颜色深,圆端颜色较浅,鳞片表面平而光滑,在水中也能充分折射光线,产生不属于鳞片本身的多种颜色。
除了胸鳍,其余鱼鳍生长的位置都靠近身体后方,胸鳍和腹鳍非常窄小,尾鳍分叉,只有背鳍和臀鳍显得宽大而柔软。它们的体型很大,并不断生长,寿命为8~10年, 可以长到一人多高。随着年龄的增长,鳞片也会一圈圈变大,可以自主展开与合拢,鳞片翕张时能发出沙沙的响声。
鳋(sao)鱼鸟鼠同穴之山是《山海经·西山经》所记录的第四山系中第十八座山,已经接近这一山系的末尾。在这座山上,飞鸟和老鼠可以同穴居住,互不相扰,山的名字由此而来。此山海拔高,山顶只有枯黄的野草。山腰有一处河谷,生长着茂密的树林,其中栖息着一群白虎。渭河从此处发源,鳋鱼生活在其中。
像不像传说中的鳋鱼鳋鱼是杂食性鱼类,食物以水藻为主,也可摄取水草、叶片、藻类、沉淀的有机物、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等。它们体型虽然大,却不会攻击鸟类和哺乳动物。它们在三岁左右开始繁殖,为了保护鱼卵,会刻意把卵产在湖底的贝壳中,既能保证鱼卵不被水流冲散,也可以利用贝壳来藏匿鱼卵,以免被水中的肉食性鱼类发现。
鳋鱼在贝壳中产卵无论鳋鱼的体型如何变化,所产鱼卵的大小都是固定的。幼鱼需要10~20天的时间孵化,并在一年以内长出细鳞。但这些鳞片是半透明的,硬度并不高;三岁左右的鳋鱼,还会经历一次全身换鳞。这次换上的鳞片会伴随它们未来的全部岁月,不仅颜色美丽,而且非常坚硬。
土鳋鱼笔者认为原始社会战争的意义重大。原始人类生活环境艰难,生存和繁殖愿望极为强烈,物资和劳动力之重要性可想而知,而战争多是对物资和劳动力的争夺。有趣的是,除了带来伤亡,战争同时也是文明传播最激烈的方式。换个角度来看这世界,那些美好的内涵,提升自己对生活的印象和内心光明的价值,许多事情不是不能改变,而是需要更换一个更温暖、更洒脱的待人处事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