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鳢溪流中神奇的虾虎鱼近亲

白癜风患者爱心工程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530/4632166.html

近来,观赏鱼市场上出现了一个多年未见的身影——溪鳢(Rhyacichthysaspro)。

此次输入的溪鳢幼体/达达

初见溪鳢,你也许马上就会感受到它的不寻常——它是鱼类中的“四不像”,其形态很难与我们所熟悉的任何一类鱼挂上关系。这样的不寻常也体现在溪鳢的分类上——它是虾虎鱼目溪鳢科下仅有的三个物种之一。

浅色溪鳢并不多见/达达

溪鳢科所有的物种都是岛屿性的鱼类,而溪鳢是这其中分布最为广泛的物种。从日本到印度尼西亚和所罗门群岛均有溪鳢分布的报道。在我国,溪鳢主要分布于台湾与海南,在广东、广西与香港也有少量的分布记录。

年发现于香港的溪鳢/香港自然生态论坛

溪鳢常被认为是藻食性的。它下位的口与扁平的腹部确实非常适合刮食藻类。不过,若有动物性的食物,它也乐意接受。随着环境的变化,溪鳢的体色会发生改变。溪鳢的体形不大,全长最长也只有25厘米左右,可是它却受到一大批观赏鱼爱好者的追捧,这与其各方各面的特殊性不无关系。

溪鳢/blog.xuite.net

的确,溪鳢是一种极特殊的鱼,它属于虾虎鱼目,可是与任何一种虾虎鱼目的鱼类都截然不同。它僵硬的胸鳍向左右摊开,扇动提供动力的功能大大减弱,这令它泳姿僵硬。溪鳢口下位,整个身体仿佛都被上帝之手刻意压低,以便减少湍急溪流中水流的冲击。这一切,都指向了一个遥远的类群——爬鳅。

同样来自东南亚的特氏拟平鳍鳅(Homalopteroidestweediei)与溪鳢可谓神似/loachesonline

溪鳢与爬鳅是趋同演化的典型,它们在两亿多年前就已经分道扬镳,却在相同的环境下产生了极为相似的形态。作为溪流鱼类,它们都需要在水流中稳住身体避免被冲走,因此身体变得扁平、头部变尖,整条鱼近乎摊在石块表面。

不仅如此,爬鳅的胸鳍与腹鳍共同构成吸盘以直接贴在物体表面,而溪鳢也有向两侧展开的宽大偶鳍,只是偶鳍尚未特化为吸盘。这样,水流自然而然地流经它们背部,所产生的流体压强将它们进一步压在石块上。因此,哪怕没有吸盘,溪鳢也依然能在水流中稳如泰山。

溪鳢宽大的胸鳍,或许同样具有引导水流的作用/animalscene.ph

溪鳢常见于沿岸山区的溪流中,它们 攀附于流水冲击的石块上,但在生命的最初阶段,这些鱼类却是生活在海水中的。溪鳢两侧洄游,孵化的幼鱼会顺流而下,进入大海,浮游生活一段时间。当溪鳢渐渐发育成成体形态,这些新生命才溯流而上,回到淡水。这就是为何溪鳢只见于通海溪流且常见于岛屿。

溪鳢比较罕见,希望更多人能认识虾虎鱼目下这一独特的物种。

溪鳢/达达

溪鳢/达达

作者简介PROFILE

达达

微博认证科普博主

沉迷水族十余年,专注于生物,热衷生物分类及周边,并希望将来以此为业

文中部分图片版权来源不详,无法与著作权人一一取得联系,未能及时支付稿酬,在此表示由衷的歉意。有关著作权人可与我们联系。

往期推荐

海洋欢乐谷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fery.net/afhgx/2048.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25